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小说完结版

主人公叫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的书名叫《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》,它的作者是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写的一本青少年风格的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1949年12月2日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》,决定每年10月1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,也就是国庆节。礼俗献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为表达对客人的友情和敬意而...

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小说完结版

>>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小说全文阅读<<

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精彩章节阅读

东晋成帝时,凡在都城建康(今南京)宫中做事的人,都会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,称为“乌纱帽”。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,乌纱帽流传于民间,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。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,隋唐时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表示官职大小:一品有9块,二品有8块,依此类推,到了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。宋朝时,乌纱帽改变了样式,在两边各加了一个翅,并装饰不同的花纹,以区别官职的大小。到了明朝,正式将乌纱帽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和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。自从其成为官帽之后,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。

木屐

木屐,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。据记载,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功臣介子推出仕,但都没有成功,便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,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。大火过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。晋文公很悲痛,就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了一双木屐,以此来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。

在当今世界,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。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,木屐是不可缺少的。由此,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,其实木屐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。

古代雨衣

根据文献记载,早在周代,人们就已经使用雨衣。最早的雨衣是草制品,又称“蓑衣”。编制的材料主要是蓑草,其表皮比较光滑,本身又呈空心状,所以用它来编制雨衣,雨水不容易渗透。在很长时期内,人们没有掌握比它更适宜于编制雨衣的材料,所以只要外出遇雨,都穿这种蓑衣。明代以后,雨衣的制作日益讲究,所用材料也日益增多。比蓑衣更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以后制成的,又称“油衣”。除此之外,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、棕丝等材料制成的。

黄马褂

清朝官员的制服分为“朝服”、“常服”、“行服”和“雨服”,而马褂是行服的一种,即出外时所穿的衣服。马褂的设计是为了方便骑马射箭,所以衣长只到大腿处,袖长到肘部。在马褂的里面,还要再穿上大袍。马褂的颜色和用料与穿着者的地位有关,因为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,所以穿黄马褂代表地位、荣誉和皇帝的赏识。清朝规定,有三类人可以穿淡黄色的黄马褂:第一类,皇帝出行时,各内大臣、御前大臣、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黄马褂;第二类,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黄马褂;第三类,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的黄马褂。

中山装

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的一种。1919年,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。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,融合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的特点,显得精练、实用、大方,定名为中山装。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,所以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“毛式制服”。中山装,上身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,下身是西式长裤。自辛亥革命起,中山装就和西服一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,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,也是一款标志性的服装。

全文阅读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(中国篇)